文|小玉
“一个叫高嘉岳的男人决定去死......”
如观众所调侃的那样,这就是台剧《有生之年》的故事开端。该剧由林心如担任制作人,杜政哲执笔,许肇任和林志儒执导,吴慷仁、张榕容、郑元畅、杨贵媚等主演,12集的体量目前已更新完毕。
剧中,年过四十、一事无成的高嘉岳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loser。经营的餐厅生意惨淡,只能被迫转让抵债。交往多年的女友也提出分手,坦白怀了别人的孩子。跌入谷底的他决定去死,把上吊、割腕、跳海都尝试了一遍。
丢掉潜水装备,放任自己沉入海底是高嘉岳最接近死亡的时刻,但他突然看到几只游行的海龟,觉得塑料材质的装备被海龟误吞不环保,所以放弃了这种死法,并计划先回家一趟。
游子一般的高嘉岳其实是家中长子,父母健在,两个弟弟都常伴二老左右。归家的他原本只想完成最后的告别,然而却惊觉家人的生活并非一片祥和。
如果单从题材上看,其实是大陆剧很常见的中年危机和家庭群像题材,但该剧8.9的豆瓣评分说明它并不普通。那么,不妨借此看看,台剧是如何讲普通人生活和失败者救赎的?
普通人生活,温馨细碎中抓典型
跟随高嘉岳的视角,《有生之年》对高家一家人的性格和经历进行了描摹。
最突出的是温馨细碎、真实可感的生活日常。高嘉岳在父亲生日这天突然回来,醉醺醺的送完祝福便一头扎进菜里。
刚回来就搅黄家庭聚会,多年未见仍然一副不着调的模样,家人们嘴上抱怨几句,但行动上还是对他关心照顾。
父亲担心他呕吐呛到,看护他一晚;向来与他不对付的二弟,给他买了床垫;侄子发现他的遗书,努力帮他建立生存信心......?
除了具体事件,整体的环境塑造也很有烟火气息。一位豆瓣网友的评价获得很多人的赞同:“我特别能get那种感觉。
自己的人生遇到特别挫折特别想逃避的时刻,这个时候躺在家里的沙发上,听着爸妈琐碎的日常声,这种‘吵吵闹闹’会让人安心到想哭。
这种感觉这部剧拍出来了。”
在人物刻画上,《有生之年》并没有推陈出新,反而有些“刻板印象”。
习惯妻子付出,精神出轨小护士的高爸爸;把大半生时间花在家庭上,最后决定做回“陈小姐”的高妈妈;因为是领养而小心翼翼,孝顺稳重的二弟高嘉扬;直来直去,没有独立生活过的小弟高嘉凯等等。
这些人设并不新鲜,他们取材于现实,探讨的也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议题,如中年危机、夫妻关系、女性困境、老年情感、领养家庭等。
就生活流的家庭戏而言,真实的味道正是来源于这些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议题,尽管它们在各类影视剧中已经被反复探讨过。因此,在是否模版化这一点上或许没必要过分苛责,如何把类似的人设和话题呈现好,才是评判作品水平的关键。
高嘉岳写遗书时,怕“遗书”二字太伤感,又怕“漫长的告别”太文艺,最后决定用“有生之年,能长这么大,算不错了”来命名。跟他的生活态度一样,帅气、洒脱。但这句贯穿全剧的话并不专属于高嘉岳,也适用于剧中的每个人物以及剧外的每位观众。
《有生之年》很动人的一点在于,通过一家人的群像描摹,它把人生不同阶段、生活不同处境的样貌呈现了出来。观众可能会对高嘉岳的中年危机有所感触,也可能会感慨小侄子高丞佑的那一点青春叛逆,还可能会为高妈妈决定放下家庭重担而松一口气。总之,它并不局限于讲家庭,而是将主题进一步拓展到了思考人生的层面。
失败者救赎,与世界重建羁绊
早早离家闯荡的高嘉岳并不把自己当做家里的一分子,觉得没有他这个不安定因子在,家人能够生活得更好。可事实是,高家只是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诚然,父母兄弟各自人生的乱七八糟并非因高嘉岳而起,但身为儿子与兄长,他独自切断与家庭的联系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
也因为这种自我放逐,在失去事业和爱情后,找不到生存意义的他才轻易决定放弃生命。好在他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家人的位置,虽然是以告别为借口归家,但未必不是一段求生之旅。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有生之年》认为是与世界的羁绊。
高嘉岳从死到生的心理转变是故事主线,这种转变的原因和结果不是俗套的功成名就、屌丝逆袭,而是建立起与家人、朋友的羁绊,从而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
作为规则、秩序中的不确定性,高嘉岳的归来打破了高家本就岌岌可危的平静。他对高父的精神出轨没有言辞激烈的指责,跟两个弟弟一样不站队掺合。但不一样的是,他没有让妈妈继续维持经营不易的家庭,而是跟她说世界缺了谁都不会停止转动,让她放下操劳一辈子的家庭和早餐店,安心去旅游和度过老年生活。
在“决定去死”的加成下,本就随性的他毫无顾忌的揭穿每个人内心的秘密,鼓励他们解决一直胶着的问题。而有时候,生活就是需要不破不立。让互相折磨的爸妈离婚,这个家庭仍可以用亲情维系;劝给自己太多压力的二弟不要总是小心翼翼,他并不欠这个家什么;让不够勇敢的小弟带离过婚的女友回家,想好以后要长久的做什么。
与此同时,高嘉岳感受到了家人的重视和家庭的温馨,逐渐摒弃了自杀的想法。侄子高丞佑意外发现他的遗书,这个敏感又懂事的高中生希望阿伯改变死志。这里有意思的是,他并没有选择将这件事告诉其他家人,而是充分尊重高嘉岳的隐私,只自己时时刻刻关注对方。
家人之外,高嘉岳在遗书里写希望谈一场恋爱。于是,高丞佑把喜欢的网友介绍给他,希望自己眼中最好的女孩“悠悠”能帮助阿伯。热情活泼的“悠悠”洪诗诗对高嘉岳一见钟情,尽管高嘉岳对她并不来电,但可以看出他有因大大咧咧的她而感受到生活的一些乐趣。
而高嘉岳真正心动的对象是年少时的初恋许雅欣,向对方告白时已经代表他决定要活。但他被拒绝了,因为这个女孩跟他的弟弟高嘉凯走到了一起。
告白失败的高嘉岳大概还没得及思考要不要活,就迎来了二弟高嘉扬车祸去世的消息,这也是高家经历的最大变故。而这场意外,或许也让他真正正视起了自己身为长子、长辈的责任,并重新明白生命的难能可贵。
从求死到求生,《有生之年》的故事自然是一个理想化的走向。高家一家人的温馨与烦恼同在,而且虽然高嘉岳内心很丧,但总是嘻嘻哈哈伪装自己、鼓励他人,也使得观众全程欢笑声不断,并从中感受到治愈的能量。
不过,不能回避的是,这部剧也会利用巧合、意外等来强行推动情节。比如初恋和三弟在一起、侄子网恋对象是自己前女友出轨对象前女友、向来小心的二弟过马路看手机而遭遇车祸等。
而且该剧也会对一些现实中可能很重要的问题避重就轻,比如全剧对金钱的焦虑较少,不管是高嘉岳亏了妈妈的一百万,还是早餐店能否维系一家人的生活等,都没做过多提及。至少在大陆观众的理念中,这些缺失的存在,显然不能算面面俱到。
台剧彻底超车了吗?
在豆瓣,有一万出头的网友为这部剧打出了8.9的高分。即使豆瓣评分最近是公认的通货膨胀,但这个分数也绝对不低。
相信日常关注台剧的观众,对豆瓣网友充满偏爱的发言并不陌生。譬如评分8.9的《不良执念清除师》评论区,就有人说“没想到连玄幻剧都拍不过湾湾了”。
不可否认,这几年类型化的台剧确实质量颇高,于题材和风格上填补了大陆影视的某些空白。但一些评价还是有点言过其实,包括
每每与海外剧对比时,不应忽略“幸存者偏差”的问题,毕竟我们看不到客观存在的、已经被淘汰了的那批外部作品
。
当然,就《有生之年》《俗女养成记》之类的作品而言,台剧在生活流和家庭戏上确实存在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布景、造型、演员等方面,台剧没有太重的“包袱”。
《有生之年》中高家的小房子和早点铺都很狭小,还有肉眼可见的污渍和破损。剧中人的穿着打扮、皮肤状态、行为举止等都不是完美无瑕,很有市井小民的感觉。而我们实在见过太多自诩现实主义,却不符合普通人真实居住坏境和吃穿用度的作品了。
而演员方面,很多大陆剧因为种种原因可能也聚集不了这样的卡司阵容,以及我们日常所见的很多中生代和青年演员的表演,也总是缺少些生活质感。
此外,大陆拍不出类似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
本就没有以此为目标,两边的作品定位并不相同
。
就更广阔的大陆市场而言,影视制作曾经对流量和热钱趋之若鹜。《有生之年》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剧也注定曲高和寡,更多大陆创作者的做法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更吸睛或更下沉的东西,其实考验更大、要求更高。
比如《漫长的季节》,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生活流悬疑剧。它对漫漫人生的释义、对东北映像的打造等并不输于《有生之年》,超过85万豆瓣网友评出的9.4分难遇敌手。而且从创新的角度来说,这部剧也是绝对的优胜者。
类“返乡”画风的《去有风的地方》着重刻画爱情、美景和乡村振兴,家庭剧《龙城》《熟年》则有对家庭关系、中年危机的类似刻画,它们在立意和呈现上,都更符合大陆语境和大众市场。
小众文艺也好,大众市场也罢,台剧和陆剧各有各的生存空间。二者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良性竞争的业态是可以靠作品“卷”出来的。
原创文章,作者:娱乐新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gost.com/20/6572.html